回答一
大童童:偶然翻微博看到一个博主写的这段话: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我看过《熔炉》等等类似的电影,我也读过东野圭吾的《恶意》;现实中的我目前无法回答人性究竟黑暗到什么地步。
既然无法想象,那就做好自己不去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大环境不是个人就能改变的,个人能做到的就是坚守自我摒弃恶势力。
壹心壹益主笔团:
大童童,95年文艺青年,互联网新媒体从业者,喜欢做美食,摄影,写段子;通过做美食领悟人生,用文字充实生活。
————————————————————————————————————————
回答二
沐恩:“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三字经几乎每个人在孩童时背诵过,或者至少听到过,中国几千年文化将这一字词流传至今,将这“人性本善”的思想代代传承熏陶,但为什么社会上总还会有坏人,为什么社会中还有人会行恶呢?
我们可以顺从这个思想,从由善到恶的角度去探讨人性的黑暗,即好人如何变成坏人,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人性的黑暗到底是怎么的一个存在?
曾经有一个经典,轰动全球心理学界的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得审视这个过程——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首先通过专业的测试挑选了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再将他们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中,受试者在强烈的角色规范的影响下,而会努力扮演相应的角色。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单纯普通的大学生会逐渐变成残忍不仁的“狱卒”,对内心崩溃的“犯人”实行身心的压迫和施暴。
这一实验直接足足可以证明,仅仅是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可以让一些人性情大变。从深层次剖析,可以说是生活中某一社会角色的某个剧本,某个情景,促成的人的心理动力悄悄地推动人性中的黑暗的步伐。而在实验中仍存在一小部分受试者抵抗这一剧本的安排,他们坚定内心的好恶准则,以一己之力击退了黑暗的冲动。
所以人性究竟有多黑暗,实则要看在人性背后的力量,是社会的温暖,亲友的关怀,自我的爱护;还是生活的窘迫,旁人的忽视,以及自怨自艾。
壹心壹益主笔团:
沐恩,90后大爱学者,心理学专业,喜欢旅行、阅读、写作,用心理学习人习事,并用文字传达心理学的温暖和睿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