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8天的巴黎奥运会于当地时间8月11日正式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最终定格在40金27银24铜,在奖牌榜排名第二,创造境外参赛最佳战绩。
回溯这18天里不同领域和赛事中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我们发现,中国队全新的优势项目格局正在浮出水面。
传统项目分化
在常人印象中,水上运动、体操、羽毛球、射击、乒乓是中国队最具统治力的传统优势项目。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在这五个项目上有着辉煌的表现,水上运动、体操均拿到18枚奖牌,其中体操大项获得11枚金牌、水上运动大项获得8枚金牌。射击、羽毛球和乒乓球则都拿到8枚奖牌,金牌数依次为5枚、4枚和3枚。
历经五届奥运会后,这几个传统优势项目的战绩在巴黎奥运会上已然出现分化。
一、水上运动大项体现出“强者愈强”的特点。
奥运会水上运动大项共46金,仅次于田径,包括游泳、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四个分项。
而近五届奥运会,水上运动一直是中国奖牌数最多的大项。
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中国在巴黎奥运水上运动大项的奖牌数增加了7枚。其中,跳水分项稳中有进,中国包揽了跳水的8枚金牌。而团体花样游泳与双人花样游泳收获金牌,创造奥运最佳成绩。新增的奖牌主要来自短距离游泳项目,尤其今年在男子100米自由泳与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中取得了金牌的突破,游泳强项更加全面。
二、射击保持了传统优势。
今年中国射击队获得5枚金牌、共计10枚奖牌,相较2008年还增加2枚,除了保持原先获奖牌项目的优势,中国还在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混合团体项目中斩获金牌,射击项目优势进一步增强。
三、乒乓球项目也依旧强势。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乒乓奥运赛制调整,男女单打每个代表队只能派2人参赛,中国队能获得的奖牌数减少,但仍斩获所有小项的金牌。今年国乒再次包揽所有小项共计5枚金牌,一扫此前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混双项目未能摘金的遗憾,展现了中国乒乓球的强劲实力。
四、羽毛球强项优势不如巅峰。
中国羽毛球金牌数在伦敦奥运达到顶点,斩获所有小项的5枚金牌,断层式领先。而随着林丹等运动员退役,新一代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与世界顶尖选手的竞争更为激烈,统治力有所下滑,并且双打项目优势大于单打项目,在女双与混双项目获得金牌,单打项目则遗憾未能夺金。
五、体操断层明显、起伏较大
巴黎奥运会体操大项中国获得3枚金牌、共计12枚奖牌,看起来与2012年、2020年两届奥运会成绩差异不大,但细细分析却人才断层明显,虽然男子双杠、吊环也成功卫冕,但在跳马、鞍马、自由体操等项目未能收获奖牌,中国队在男团决赛的戏剧性失利,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较之男队,中国体操女队的“偏科”问题则更为严重,仅斩获3枚奖牌,在自由操、跳马以及个人全能方面成绩都陷入了低迷。
新兴项目崛起
从中国队首次获得金牌的项目来看,自行车、网球、拳击,这些都不是传统优势项目,可以说,这届奥运会见证了众多新兴项目上的强势崛起。
首先是网球。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网球队拿下了女子单打和混双比赛1金1银的好成绩。拿下女子单打冠军的郑钦文也成为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中国网球协会在日前发出的感谢信中更是提到中国网球队的战绩“位列所有参赛队之首,取得了中国以及亚洲网球征战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
网球在奥运历史上并不算特别新的项目,但却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近十年,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国已有约2000万人参与网球运动,网球场地超过5万片,不管是网球参与人数还是场地数量均排名全球第二。
而攀岩、霹雳舞、滑板、冲浪等近两届奥运会新增项目,中国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也有出色表现。
在攀岩项目上,来自中国队的选手邓丽娟、伍鹏分别摘下了女子和男子速度赛的银牌。在霹雳舞项目上,中国队有三名选手参赛,其中中国选手刘清漪夺得铜牌,创造了中国选手奥运最佳成绩。
在滑板、冲浪这两个更加年轻的比赛项目上,14岁的崔宸曦和15岁的杨思琪,分别以第四名和晋级16强的好成绩,创下中国队在这两个奥运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此外,我们在摔跤、拳击、皮划艇等项目上的奖牌数也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在摔跤和拳击项目上,中国队都在巴黎奥运会上拿下了5枚奖牌的好成绩。在女子拳击的50公斤、54公斤和75公斤级比赛中,常园、吴愉和李倩均摘得金牌,创造出中国队在这一小项上的最好成绩。
优势项目洗牌的三个变量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运动员尤其是获奖运动员的年龄。
东京奥运中国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4岁,获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9岁,年龄中位数为26岁。而巴黎奥运会,中国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岁,获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7岁,中位数为25岁,低于东京奥运会。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中,有23人是首次参加奥运,30人是第二次参加奥运会。
这说明,本次奥运会是富含“新鲜血液”的一次奥运会。当然,年轻未必是优势,除了战术、训练上的衔接外,有时候还要赌一种“运气”——遇到天才运动员的运气。以羽毛球为例,中国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全部5个小项的金牌,林丹卫冕男单冠军,展现了统治级的实力。但“林李时代”落幕,年轻一代运动员的实力更为接近、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在羽毛球项目的优势不如以往,在巴黎奥运就未能收获单打金牌。
但新鲜血液也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主攻中长距离游泳的孙杨之后,主攻短距离游泳的潘展乐横空出世,巴黎奥运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强势夺金,并作为最后一棒成功逆转帮助中国夺得男子4×100混合泳接力首枚金牌,中国在短距离游泳项目取得突破。
另一个变量是教练,尤其是在非传统优势项目上,本没有优秀人才的储备,引进“外援”就格外重要。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来,中国代表团的外教人数则逐步增加,巴黎奥运会的外教人数达34人,为中国运动员引入国际视野、带来新的训练方式与比赛技巧。
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突破的中国花样游泳队、艺术体操队等都聘请了外籍教练。前者聘请了前西班牙队主教练塔瑞斯·坎帕·安娜,后者则聘请了两获奥运冠军的前俄罗斯运动员安娜塔西亚·布利兹纽克。
中国拳击队与古巴教练团队长期合作,着重加强女子拳击的对抗能力,技术特点与国际接轨,最终帮助女子拳击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的历史最佳成绩。
最后,选材模式的变化。兴起于冬奥会的跨界选材模式,在源头上扩大了冷门项目的运动员人选范围,让一些新兴、小众领域的空白能够快速被填补。
早在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时,有近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未在中国开展过。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实施跨界选材,从武术、杂技、技巧、蹦床、体操等领域遴选出合适的运动员,进入冬奥会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雪上项目。
相比传统的从小培养和选材的模式,跨界选材更看中运动员最基础的身体素质能力、如肢体协调、灵敏、快速、反应能力强、爆发力等。
冬奥会验证了跨界选材的可行性,这一模式在夏奥会上得以继续实施。比如拿下自由式小轮车冠军的邓雅文,从田径转项到这一项目;速度攀岩的伍鹏最早是柔道运动员;出战滑板女子街式项目的朱沅铃、曾文蕙分别曾是学习蹦床和武术的运动员。
结语
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落幕,中国队表现无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届奥运会上,尽管部分项目的实力有所变化,但随着中国队打破更多西方垄断的领域、在新兴项目上展现出不俗实力,中国体育更全面的进步跃然眼前。
一些小众项目的成功,不仅丰富了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表现,也为更多年轻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推动了全民运动的普及。
(注:2020年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举办)
栏目主编:尤莼洁
来源:作者:何书瑶 任沈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