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访客 481 0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第1张图片

  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被推崇到极致,孔子的儒家思想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不过,与老子的思想相比,孔子的思想更像心灵鸡汤,让人看到世界温暖的一面。至于老子的思想,则是苦口良药,吃起来苦,其实很有助益。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与老子《道德经》通篇大谈天道,大谈人性相比,孔子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谈仁与礼,却几乎不谈人性与天道。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道无情。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任何生灵都没有特别的仁慈,将人与狗尾草同等对待。比如说,在大地震,大海啸来临时,不会因为对方是老鼠,是树木,老天就对它们特别坏,也不会因为你是人类就不震你,就不淹你。

  同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老天来说,天性就是将有多的不给不足的。就如有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冰水,放在天地之间,热得会变冷,冰冷得会变得温暖,最终温度变得一般无二。

  老天对任何生灵都一视同仁。

  至于人性,则天生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在老子看来,穷人将越穷,富人将越富,弱肉强食不仅是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

  孔子宣扬礼,希望以礼治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不谈天道,不谈人性,并非是他不懂得,而是他觉得那是客观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入世,如何运用礼,让人世间更加温暖,让国家更加太平,才是君子应该做得。   

标签: 孔子 儒家 天道 国学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